查看原文
其他

“我读巴芒”第34期

王冠亚 王冠亚
2024-09-21

这是我的第293篇原创文章


作者按:

巴菲特和芒格是我的投资和人生偶像,按照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更能收获幸福的美好人生。巴菲特和芒格的言论是我人生的“压舱石”,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可以少一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彷徨,多一分“不逐萤火迷东西”的淡定。

最近,我经常会在雪球上发一些学习巴菲特和芒格语录的感悟。承蒙雪球厚爱,很多帖子被推荐上了“雪球热帖”,单篇帖子普遍达到了20w-100w的阅读量。考虑到雪球用户和公众号读者并不完全重合,于是我定期将相关内容发布于此,定名为:我读巴芒。每期字数大约1万字,以下为第34期(2022.10.17~2022.11.2):

1

巴菲特谈并购


在1995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讲了一个小故事:$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旗下业务的一位经理人,原本经营着一家不错的公司。后来,恰逢美国并购风潮盛行,在管理顾问的建议下,公司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一开始公司的盈利100%来源于原来的主业,过了10年,这一比例变成了150%。

这则故事,实际上是在讽刺公司盲目的并购行为,不但没有给公司贡献利润,反而产生了极大的拖累。并购之所以难做,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卖方永远比买方了解内情。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大多数卖家,都会挑选出最佳的卖出时机。待脱手之后,给买家留下的有可能是一堆烂摊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不对称”。

巴菲特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他说,是因为伯克希尔从来就没有一套战略规划,不必把并购当成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伯克希尔所有投资的出发点,都100%以股东利益为导向。拿到任何一桩并购案,巴菲特首先想的是,跟手里其他的投资项目(包括股票)做比较,而不是一味去扩张版图。出发点不一样,决定了行为和结果的不同。

跟别的买家相比,伯克希尔还有两点是与众不同的,我总结为“两个保持不变”:第一,经营业务保持不变。公司以前是做什么的,现在依然做什么,伯克希尔不会倒手转卖,也不会拆分合并;第二,管理团队保持不变。公司以前是谁掌舵,现在依然由谁掌舵,伯克希尔不会撤换高管,也不会另派人选。让人安心,也是一种独特的价值。

(2022年11月2日)

2

股权投资与证券投资


在1995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我们最希望的投资方式,还是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取得一家公司的全部股权。不过,如果能够在股市以更低的均价买入一家公司的部分所有权,我们也很乐于尝试。事实上,相比于那些坚持单一做法的投资者,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让我们拥有绝佳的优势。”

从1965年起,巴菲特就以$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作为平台,一手抓股权投资,一手抓证券投资,开启了事业的伟大征程。截至1995年,其每股投资金额为22088美元,年均增长33.4%;每股税前盈余258.2美元,年均增长14.7%。巴菲特说,他从来都没有给自己设想什么结果,只是朝着既定的方向在努力。

对于1995年的巴菲特来说,他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优势在于,伯克希尔笼络了一大批优秀的经理人,他们夜以继日地为公司创造着财富。而巴菲特和芒格又非常善于资本配置,他们知道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闲余资金;劣势在于,伯克希尔已经到了“资金大于主意”的阶段,考虑一项投资,要求是又“好”又“大”,这无疑平添了很多难度。

从伯克希尔1965年~1995年的投资实践看,每股投资金额要远远高于每股税前盈余,说明巴菲特在早期阶段更重视投资而非经营。在我看来,相比于投资股票,买下整家公司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脉。巴菲特先从股票投资起步,继而逐步拓展到股权投资领域,最后将两者完全打通,从而构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2022年11月1日)

3

伯克希尔的高效管理之道


在1995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透露,当年敲定了三件自己渴望已经的并购案,收购了赫尔兹伯格、威利家居、盖可保险的多数股权。并购完成以后,$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的营业收入翻番,负债却几乎没有变化。此外,三家公司的员工人数合计约1.1万人,但集团总部员工仅仅由11人增长至12人。

巴菲特为什么能做到如此高效的管理呢?在我看来,他的路径是这样的:第一步,自己做个“德才兼备”的好人。巴菲特的投资水平很高,而且他对合伙人/股东也非常公平、非常坦诚;第二步,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秀。通过每年一度的股东大会,每年一封的致股东信,以及日常接受媒体采访等多种形式,宣介自己的投资和人生理念。

第三步,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巴菲特就广而告之,希望符合条件的企业主能够主动上门,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摩擦成本,节省很多时间精力。第四步,对旗下公司经理人给予真诚的赞美。巴菲特一向奉行的原则是,批评对事不对人,表扬对人不对事。功劳都是大家的,责任则是自己的。

巴菲特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拿我自己来说,给自己设想的人生就是这样的:首先,努力学习,保持阅读、锻炼的好习惯,提高个人修养;其次,通过网络跟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忙时干事创业,闲时喝茶聊天。这样的日子,想来还是非常美好的。

(2022年10月31日)

4

股东大会面面观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按照惯例,再次给大家介绍了1995年股东大会的相关情况安排。由于1994年的会场奥芬中心只有2750个座位,到场人数比座位略多,所以巴菲特给1995年的年会安排了新的会场——假日会议中心。这里的大厅可以容纳3300人,如果还不够用的话,旁边还有一间可以容纳1000人的会议室。

除了安排会务以外,巴菲特还为远道而来的股东准备了旗下公司的产品展销会。比如喜诗糖果、波仙珠宝、贾斯廷牛仔靴、世界百科全书、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等等。巴菲特还提醒大家,在年会的前一天晚上,还可以前往罗森布拉特体育馆,观看一场奥马哈皇家队对布法罗水牛队的棒球比赛。

在我看来,巴菲特是真正地把股东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他觉得每年召开一次大会,让大家聚在一起,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正如《论语》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反过来想,那些不远千里万里赶来奥马哈的股东,本身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对巴菲特的虔诚之心。这种相互尊重、彼此珍惜的状态,其实非常美妙。

2019年我去参加股东大会时,全场人数大概超过4万人。放眼望去,虽然周围坐的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但大家都彼此热烈地交谈着,仿佛久未谋面的老朋友。大家都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遵循着类似或者相同的价值观。而巴菲特,就是大家的“最大公约数”。

(2022年10月30日)

5

不要盲目“抄作业”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回顾了自己近期所发生的重大投资失误。其中,投资大都会/ABC公司的历程颇为曲折。1978年~1980年间,巴菲特以4.3美元/股卖掉了对这家公司的持股,然后在1986年又以17.25美元/股的价格重新买回。1993年底,巴菲特再次以63美元/股的价格卖出,结果一年之后涨到85.25美元/股,少赚了2.225亿美元。

巴菲特在大都会/ABC公司上的操作,频频出现失误,说明即便是“股神”,也没有“低吸高抛”做波段的能力,反而经常会陷入“一卖就涨”的怪圈。不过这也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真正让巴菲特感到痛心的是,他曾经耗费3.58亿美元买入的美国航空优先股,在1994年宣布停止发放股息,投资账面价值更是跌至8950万美元,仅相当于投资成本的25%。

巴菲特反思道,他非常清楚一点,对于航空业这种“大路货”行业来说,要么降低成本,要么关门大吉。虽然巴菲特知道,美国航空也深受成本居高不下之苦,但考虑到自己投的只是优先股,当时还是抱有了一定的侥幸心理。对于这笔投资,巴菲特称之为“非受迫性失误”,也就是说,没有人强迫和误导他,但他还是不幸入坑。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一定不能盲目地去抄大V的作业。试想,如果当时你知道巴菲特买了美国航空的优先股,信心满满地押上全部身家,幻想一夜暴富,结果等来的却是迎头暴击,这无疑是很悲惨的。向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学习,更多的是要学习他们的逻辑,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2年10月29日)

6

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在寻找新的投资标的之前,我们会优先考虑增加原有的投资部位。如果一家企业曾经让我们愿意买进,那么再重复一遍这样的动作也是不错的。在股市中,我们常常有很多机会,可以增加自己感兴趣的公司持仓。如果可以,我们也很乐意再增加对喜诗糖果或者斯科特-费泽的持股。”

对比一下伯克希尔1994年和1993年的普通股持仓,我们就会发现:巴菲特持有的仍然是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大都会/ABC、盖可保险、富国银行、房地美、吉列等少数公司,只不过对可口可乐的持仓从9340万股增长至1亿股。30年前就有过故事的“旧情人”美国运通,也再次进入伯克希尔前十大持仓之列。

巴菲特回忆说,事实上他现在持有的很多股票,之前都有很深的渊源。比如1951年,巴菲特花了70%的投资资产,第一次重仓杀入盖可保险,然后在第二年获利卖出;1976年,趁着盖可保险出现巨大的生存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股价波动,巴菲特又杀了个“回马枪”,重新以极低的价格,将盖可保险的半数股权收入囊中。

还有就是华盛顿邮报,巴菲特小时候做报童的时候,就送过它家的报纸;可口可乐也是这样的,巴菲特小时候就贩卖过它家的饮料......给我的启示是,在A股只要能找到$贵州茅台(SH600519)$ $万华化学(SH600309)$ 等少数能够长期赚钱的企业,作为自己投资的基本盘,再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圈,长期而言的回报一定不会太差。

(2022年10月28日)

7

投资不需要“择时”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我们买进股份时,关注的只是价格而非时间。我们认为,因为忧虑短期的经济或股市变量而放弃买进一家具有前景的好公司,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我们关心的不是$道琼斯指数(.DJI)$ 的走势、美联储的动向或宏观经济的发展,而是公司本身的未来。”

这是巴菲特非常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投资不需要“择时”。巴菲特举例说,1967年买下国民赔偿保险公司、1972年买下喜诗糖果、1977年买下《布法罗新闻报》、1983年买下内布拉斯加家具城、1986年买下斯科特-费泽,做出这些投资决策的时候,他都没有关心当年的股市行情如何。而且,当时这些公司都是四处求售,是典型的“买方市场”。

事后来看,巴菲特的上述投资决策都已经成为经典战例,那么在当时,都发生了哪些历史大事件呢?1967年英镑危机,1977年美元危机,1983年美国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1986年原油价格暴跌......似乎哪一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如果当时出于对宏观经济的忧虑,不敢出手,无疑就会白白错失很多优秀的投资机会。

在我看来,坏的投资都是在好的年份做出来的,好的投资都是在坏的年份做出来的。拿A股来说,容易亏钱的都是2007年、2015年这样的大牛市,而随后的2008年、2016年、2018年、2020年反而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站在当下,很多蓝筹股自2年前的高点已经腰斩甚至打到三折以下,会不会也孕育着很好的投资机会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2年10月27日)

8

“霹雳猫”保险业务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谈到$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的“霹雳猫”保险业务。“霹雳猫”因猫(cat)和巨灾(catastrophe)的英文缩写类似而得名,是指那些专门提供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规避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保单。1994年,唯一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就是加州大地震,对伯克希尔来说,是收成很好的一年。

不过,“霹雳猫”业务的性质决定了,要么不赔,一赔就是巨款。有可能有很多年是赚钱的,然后在某一年突然遭受重大的损失。所以,“霹雳猫”业务究竟赚不赚钱,不能看单年度的,而是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才能看清。相比于一般的汽车保险,这种巨灾保险也没有庞大的数据库可供参考,必须依靠相当专业的判断。

在承揽“霹雳猫”业务方面,伯克希尔有两项优势:其一,拥有优秀的产品经理。阿吉特·贾因具有丰富的承保和精算经验,是伯克希尔的一张王牌,被巴菲特誉为“无价之宝”;其二,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对于很多小型保险公司来说,它们即便是想承保巨灾保险,也有心无力,伯克希尔有强大的履约能力,这也就构成了它的最佳竞争优势。

比如说,1994年,有一家保险公司想要投保一张保额为4亿美元的加州地震保险保单,伯克希尔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单业务。伯克希尔的单一保单保额最高可以达到5亿美元,一般的保险公司并没有如此充足的资本金,即便是看到有利可图,也只能望洋兴叹。在我看来,做大事不一定比做小事更难,越强大,才越有做大事的底气。

(2022年10月26日)

9

巴菲特再谈“透视盈余”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再次谈到“透视盈余”的概念(第一次提出“透视盈余”是在1990年的致股东信),其计算公式为:透视盈余=(a)公司账列盈余+(b)被投资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伯克希尔的持股比例-(c)未分配利润部分的应缴所得税。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巴菲特列明了$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透视盈余”的主要来源:

1994年,伯克希尔的账面盈余是6.06亿美元。同时,伯克希尔还持有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吉列公司、盖可保险、房地美、富国银行、大都会/ABC等公司的股权,这些公司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保留盈余。按照伯克希尔的持股比例,其应获得的未分配利润是4.92亿美元。按照14%的税率来算,应缴纳0.68亿美元的股息税。

这样一来,伯克希尔的透视盈余就是10.3亿美元(即:6.06亿美元+4.92亿美元-0.68亿美元)。相比于6.06亿美元的账面盈余,10.3亿美元的透视盈余更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巴菲特的目标是,透视盈余能够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这样才能保证内在价值以相同的速度增长。

在我看来,巴菲特没有采纳GAAP去评价自己的经营业绩,并不是因为他不精于财务,而是因为他对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抛开业务谈财务,很容易陷入“呆会计”的陷阱;抛开财务谈业务,又很容易沦为“假大空”的臆想。唯有做到“业财融合”,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印证,才能为投资提供更科学的镜鉴。

(2022年10月25日)

10

伯克希尔的薪酬体系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在设定薪资报酬标准时,我们不会吝于提出重奖的承诺,但必须要在各经理人的职权范围内论功行赏。当我们将大额资金投入某项事业时,我们会将利息成本算到其经理人的头上;当我们收到来自他们的大额闲余资金时,我们也会将同等的利息记在其功劳簿上。”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内部,如果你需要资金,总部可以给你提供强大的财务支持。但诚如巴菲特所言,所有的资金都不是免费使用的,你消耗资金,就得支付成本;你贡献资金,就能收到利息。这样奖罚分明,既保证了集团内部不同板块之间的资金协同,又不至于出现权、责、利不对等的情况。

巴菲特评价旗下经理人的表现,是根据他自身的表现来设定的,跟伯克希尔的整体表现无关。比如说,巴菲特支付给拉尔夫的报酬,完全是看斯科特-费泽的经营业绩。只要斯科特-费泽经营得当,哪怕伯克希尔整体表现糟糕,也不会影响拉尔夫的薪水。毕竟,拉尔夫只对斯科特-费泽负责,而巴菲特和芒格要对全局负责。

据巴菲特透露,伯克希尔在买下斯科特-费泽之后,只花了5分钟时间,就和拉尔夫达成了薪酬协议,多年以来只字未改,双方都觉得非常公平合理。由此可以看出,巴菲特给旗下经理人的待遇是非常优厚的。相比之下,巴菲特作为伯克希尔的总负责人,每年只象征性地领取10万美元的薪水,堪称高风亮节。

(2022年10月24日)

11

并购旨在提升内在价值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公司管理层在做资金分配的决策时,必须确保这些举动能够增加公司的内在价值。这项原则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违反的情况却屡见不鲜。一旦做出了不当的资本配置决策,股东权益就会立即受到伤害。”巴菲特举例说,在企业并购时,如果过于看重每股盈余的稀释或者反稀释,就不是明智的做法。

比如说,一位25岁的年轻人,刚刚拿到了MBA学位,还没有参加工作,所以此时的收入为零。如果他把自己未来的经济权益,和另一位25岁的打零工的小伙子合并,短期内他会大幅提高自己的收益。但我们知道,从长期而言,这样的合并肯定是得不偿失的。企业合并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仅要看当下,还要看未来。

在美国企业界,不合理的收购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溢价收购,被收购者当然乐见其成,收购方的管理层也会“名利双收”,作为中介的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也能跟着大捞一笔,唯一受损的是收购方背后的全体股东。此外,很多大公司都有“从众心理”,比如它看到同行在大肆收购,自己也会克制不住体内的冲动。

对于一家优质企业而言,它产生的盈余大概率会超过自己的日常经营所需。此时,资本配置就成了一项重要议题。如果利用不当,去收购垃圾资产,则会对企业价值造成伤害。在伯克希尔,巴菲特的做法是:尽量买入那些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不断增强集团整体的内在价值。

(2022年10月23日)

12

摊销对账面价值的影响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以斯科特-费泽为例,给大家上了一堂关于商誉和摊销的会计课。1986年,$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斥资3.152亿美元,买下了净资产为1.726亿美元的斯科特-费泽。收购对价超过公司账面价值的溢价为1.426亿美元,在伯克希尔的资产负债表上记录为商誉,并且每年计算摊销。

1986年~1994年,伯克希尔购买斯科特-费泽累计的摊销金额为8840万美元,尚未摊销的金额还有5420万美元(即14260万美元-8840万美元)。1994年底,斯科特-费泽的净资产为9400万美元。根据GAAP,伯克希尔对斯科特-费泽的投资成本记录为1.482亿美元(即9400万美元+5420万美元)。

虽然伯克希尔对斯科特-费泽的投资成本越来越低,但斯科特-费泽的净利润却实现了实实在在的增长,斯科特-费泽的内在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也就是说,在伯克希尔的资产负债表上,斯科特-费泽的内在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已经越来越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会计准则的缘故,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拉尔夫的高效运营。

巴菲特特意提到,由于收购斯科特-费泽的1.426亿美元溢价,在购买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支付,所以每年的摊销费用并不会产生真正的现金流出或者税负支出,所以也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经济意义。巴菲特多次强调,会计是商业的语言,但它只是理解商业的起点而非终点,说的即是此理。

(2022年10月22日)

13

斯科特-费泽与贵州茅台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以$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旗下的斯科特-费泽公司为例,谈到了账面价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1986年,巴菲特斥资3.152亿美元收购了斯科特-费泽,当时公司的账面价值是1.726亿美元。也就是说,巴菲特认为斯科特-费泽的内在价值,大约是其账面价值的1.83倍。

斯科特-费泽公司的财务状况非常优秀。被伯克希尔收购当年,斯科特-费泽的盈利只有4030万美元,但是由于公司账面上有大量现金,年底时给伯克希尔的分红就高达1.25亿美元。1986年~1994年,斯科特-费泽累计实现盈利5.554亿美元,累计发放股利6.34亿美元,股息分红率超过100%。

由于历年分红金额高于盈利,斯科特-费泽的净资产也从1986年初的1.726亿美元下降至1994年末的9400万美元。净资产逐年下降,净利润却逐年增长,推动着其RoE不断走高。以实际经营成果计算,斯科特-费泽的RoE可以排在当年《财富》500强名单的首位。更难能可贵的是,斯科特-费泽始终维持着很低的债务水平。

斯科特-费泽的财务特征,可以概括为:低负债、高分红、超强的盈利能力,这让我想到了$贵州茅台(SH600519)$ 。根据2021年年报,茅台的资产负债率只有26%,分红率约52%,RoE高达30%,如果进一步加大分红力度,RoE还会进一步提高。如果巴菲特也投资中国A股,我猜茅台大概会是他的必选项吧!

(2022年10月21日)

14

账面价值与内在价值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集中谈到了“账面价值”和“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巴菲特说,账面价值容易计算,但真正重要的却是内在价值。1964年伯克希尔每股账面价值是19.46美元,这一数字肯定是高于其内在价值的;1994年伯克希尔每股账面价值是10083美元,这一数字则显著低于其内在价值。

两者的区别在于,1964年伯克希尔的净资产主要分布在不赚钱的纺织业务上,无论是继续经营还是破产清算,所得资金都远远赶不上账面价值;经过30年的努力,伯克希尔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巴菲特的主要资金投向都在优质业务上,其净资产的获利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内在价值要远远高于账面价值。

巴菲特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上大学投入的成本就是“账面价值”。我们假设甲乙两人是同班同学,他们交了同样的学费,但并不意味着将来他们就会有同样的前途、同样的收入。走上社会以后,越是会赚钱的那一位,说明他的盈利能力越强,按照现金流折现的思路,其相应的“内在价值”也就越高。

给我的启示是,评价一家企业的估值高低,在观察市净率(市值/净资产)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其净资产的盈利水平来看。根据公式:PE=PB/RoE,如果以市盈率作为估值依据,它已经包含了“净资产”和“净资产获利能力”这两大因子的考虑。从这个角度讲,市盈率估值比市净率估值更科学、更全面,也更贴近商业的本质。

(2022年10月20日)

15

大公司的少数股权&
小公司的多数股权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我们宁愿拥有天然钻石的一小部分,也不要纯度100%的人工钻石。$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持有的很多公司,堪称‘皇冠上的钻石’。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仅拥有现在这些公司,将来还会得到更多类似的公司。”巴菲特还特意提到伯克希尔拥有少数股权的三家公司:

1.可口可乐。1994年,可口可乐总计卖出2800亿罐饮料。伯克希尔持有可口可乐7.8%的股份,相当于享有其中约220亿罐的权益;2.吉列公司。以持股比例计算,相当于伯克希尔享有全球剃须刀市场7%的市场占有率;3.富国银行。伯克希尔持有富国银行13%的股份,就相当于拥有一家总资产70亿美元、利润1亿美元的银行。

巴菲特看待股票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上面提到的例子,拥有富国银行13%的股份,实际上就等于拥有一家小银行的全部股份,只不过这家小银行的规模只有富国银行的13%而已,两者唯一的区别可能在于是否享有控制权。如果仅仅从获得财务回报的角度出发,两者实现的效果几乎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去创业,对资源禀赋、时间精力、资金人脉等方面的要求都特别高,还不太容易取得成功。如果换一种思路,我们哪怕只持有腾讯百万分之一的股权,也相当于是自己全资拥有了一家极具竞争优势的微型互联网企业。从这个角度讲,相比创业路上的困难与艰险,投资可能是更适合大多数普通人的成功路径。

(2022年10月19日)

16

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我的绝大部分身家都将继续放在$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的持股上。我们不会在央求各位参与我们投资的同时,还将自己的钱放在他处。包括巴菲特家族、芒格,还有20世纪60年代投资巴菲特合伙基金的很多老朋友,他们的资产也以伯克希尔的股票为主。”

巴菲特从来没有把投资人仅仅看成是客户,而是当成朋友,处处以诚相待。在合伙基金时期,巴菲特不收取管理费,只在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基础上收取一定比例的业绩报酬;在伯克希尔时期,巴菲特更是和所有股东同进退:如果大家赚钱,他也赚钱;如果大家亏钱,他也亏钱,而且根据持股比例,他会亏得更多。

巴菲特的人格,巴菲特的诚意,和《客户的游艇在哪里》银行家的做派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巴菲特不仅仅有态度,而且还有能力。1984年,伯克希尔仅仅持有17亿美元的股票投资组合,实现的税前利润只有600万美元;到1994年,伯克希尔持有的股票投资组合增长至180亿美元,实现的税前利润增长至3.84亿美元。

追随巴菲特的投资者们,几乎都赚得盆满钵满。反过来,他们也会更加坚定持有伯克希尔股票的信心。在巴菲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他以自己的德才兼备,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赖和尊重,这种受到认可和赞美的成就感,又推动着巴菲特走向更高的人生巅峰。

(2022年10月18日)

17

以古鉴今知未来


在1994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对于坊间投资者和商界人士相当迷信的政治与经济预测,我们仍将保持视而不见的态度。三十年来,没有人能够正确地预测到越战会持续扩大、工资与价格管制、两次石油危机、总统下台以及苏联解体、道琼斯指数在一天之内大跌508点,或者国债利率在2.8%~17.4%之间巨幅波动。”

这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宏观大事件,事先并没有谁能提前预知。等到发生的时候,市场预期已经反映在股价之上了。比如1973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道琼斯指数(.DJI)$ 在年末收于851点,全年大跌16.6%;再比如1974年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而辞职,道琼斯指数在年末收于616点,全年大跌27.6%。

然而,巴菲特却并不认为,这样的“熊市”会对自己的投资造成伤害,他秉持的原则仍然是“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优质的企业”。1973年~1974年,巴菲特不但没有被跌跌不休的股市所吓倒,反而利用悲观气氛达到顶点的时机,大举买入华盛顿邮报等优质公司的股票。当然,低估不代表马上就会上涨,要想实现价值回归,等待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巴菲特说,从今往后的三十年,一定还会有很多一连串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如果能够和过去一样,继续找到优质的企业长期持有,那么宏观变化和股市波动的影响就相当有限。站在当下的角度来看,2022年发生了很多大事,对投资者信心的冲击尤为明显,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的不平也终将回归正常。


(2022年10月17日)

△本期福利:《论语》两则

冠亚说

本期给大家送出的福利,是我从《论语》里摘出来的两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讲的是“学习”的态度。既要学习,又要勤而实践;既要自学,又要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切磋;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平和心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讲的是“修身”的态度。替别人办事,要尽心尽力;同朋友交往,要真实坦诚;向老师学道,要经常温习。

大家不妨对照《论语》里提出的这六条标准,我认为如果能做到80%以上的话,大概率就可以过上不错的人生啦!

另外,近期实在太忙,已经接近10天没有更文,手上还有一堆的“To Do List”。以前的福利文章,基本上17点就发了,今天忙到20点才有空发。

老规矩,截至今晚22:00,留言点赞最高者获奖,福利顺丰包邮。以往都要激烈“厮杀”5小时才见分晓,今天的赛程只有不到2小时哦,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祝大家好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冠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